欧盟开启“法办”危化品之路

时间: 2023-09-16 13:08:10 |   作者: 可燃液体安全柜

  危害:飞禽和动物出现集中死亡,2000名居民接受二噁英中毒治疗,26名孕妇被建议堕胎,畸形儿出生率增加等。

  作为现代工业化崛起最早的区域,欧洲也最早面临着化学品带来的危险与挑战。在欧洲的工业化历程中,“塞韦索”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地方。1976年发生在这座工业城市的化学泄漏污染事件,给欧洲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同时也给欧洲人敲响了警钟,并推动欧盟颁布了各成员国共同遵守的工业事故处理法令:《塞韦索法令》。

  1976年7月10日12时37分,在距离米兰不远的意大利北部城市塞韦索,伊克梅萨化工厂发生爆炸。爆炸导致包括化学反应原料、生成物以及二噁英杂质等在内的约两吨化学物质泄漏。

  发生爆炸的反应釜正在进行加碱水解反应,用以产生一种中间化学物三氯酚钠。但水解反应过程中,放热失控,引起压力过高,导致安全阀失灵,引起爆炸。

  据事后调查,事发时反应釜内的压力高达4个大气压,温度高达250℃。二噁英等有毒化学物质在爆炸后冲破了屋顶,冲入空中,形成一个污染云团,爆炸过程持续了约20分钟。

  几个小时后,污染云团随风速约5m/s的东南风向下风向传送了约6千米,并沉降到覆盖面积约1810英亩的区域内。

  发生爆炸的化学工厂在附近居民区聚集之前就已经建造完成,因当地居民没意识到化工厂的潜在危险,这家化工厂周围人口密集,且距离城区较近。

  调查人员统计,这次爆炸事故最终的污染范围涉及塞韦索、梅达、地赛欧等7个属于米兰省的城市,受影响居民达到12万人。

  7月12日,伊克梅萨化工厂警告当地居民不要食用当地的农畜产品,同时声明爆炸泄漏的污染物中可能含有二噁英、碱性碳酸钠、化学反应溶剂以及其他不明有害物质。

  7月13日,当地飞禽和动物出现集中死亡。据统计,爆炸发生几天之内死亡的动物超过了3300只,大多数是兔子及家禽。

  7月14日,当地儿童出现皮肤红肿,许多成年居民也产生热疹、头痛、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7月17日,当地卫生部门邀请米兰省立卫生和预防实验室的专家对现场做多元化的分析。当时二噁英的属性和危害还鲜为人知,但医学专家凭借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经验,怀疑是污染云团中的二噁英造成大量动物死亡以及居民皮肤红肿、呕吐等症状。

  不久,伊克梅萨化工厂位于瑞士日内瓦总部的公司公布消息,公司实验室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现场采集的样品中发现了二噁英。二噁英是一种剧毒化学品,它无色无味,但可以导致肝肿瘤、皮肤肿瘤、生物突变等,属于一级致癌物。

  调查人员在清理反应釜时,发现了2171千克的残余物。据此推算,污染云团中实际上包含了约3000千克的化学物质,其中剧毒物质二噁英的含量最高可能达到130千克。

  然而,塞韦索的居民直至泄漏事故两个多星期后才被安排撤离该地区。根据受污染程度不同,化工厂周围的居民被划分为7个区域,距离化工厂最近的居民被迁走。约有2000名受二噁英污染严重的居民接受了二噁英中毒治疗,其中447人症状较为严重,发生了明显的热疹、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在米兰省7个不同城市中受影响的居民中还包括约400名孕妇,其中26人被建议堕胎。此次事故发生多年后,当地居民中的畸形儿出生率仍然呈现增加趋势。

  据估算,意大利政府当年在处理这起爆炸污染事故中的投入达到四千八百万美元,随后两年中,投入又翻了三倍。

  1976年发生的这次大型二噁英泄漏事故,产生一系列重大的影响。许多医学专家开始专注于研究二噁英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并发布多份报告,对塞韦索事故中受到二噁英污染的居民的健康情况进行了长期追踪。

  根据这些调查报告,科学家们发现受到二噁英污染的居民最常出现的症状是皮肤痤疮、肝肾功能损伤,神经损伤以及糖尿病。发布于2009年的一份最新医学调查发现,受到二噁英污染的女性居民中,患乳腺癌的几率也有所上升。

  但是,由于科学家们对个体暴露在二噁英中的数据获取困难,也由于疾病潜伏期、患特定癌症人数样本较小等多种原因,二噁英与当地居民出现的许多疾病到底有何种关系,有多大关系,仍然有许多未解之谜。时至今日,这些研究仍然在进行中。

  塞韦索事故在欧洲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塞韦索几乎成为化学事故的代名词。法国政府根据化工厂的危险程度,列出了1500个很危险的化工厂,其中最具危险性的500个工厂被称作“塞韦索企业”,需要受到严格监管。

  1982年6月,事故发生6年后,当时的欧共体(欧盟前身)颁布了《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又被称作《塞韦索法令》。该法令列出了180种危险化学品,包括其化学属性及临界量标准。

  为实施《塞韦索法令》,英国、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欧共体成员国依据自己情况先后颁布有关重大危险源控制规程,要求对化工厂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要提出对应的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计划。同时,被列为危险源的化工厂还需要向当地主管部门提交化学品危险源安全报告,报告内容有:工厂说明、安全设施说明、化学物危险性鉴别、事故预防的方法、事故发生后的应急计划等。

  政府主管部门在拿到安全报告后要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核检查。审查组专家对报告内容产生疑问时,企业一定提供进一步说明,必要时要根据专家的意见到化工厂现场核查整改。

  1996年12月,欧共体又对《塞韦索法令》进行了修订,通过了《塞韦索法令ii》。《塞韦索法令ii》补充列出了每项化学危险物质高、低两个极限值,并对达到高限标准的重大危险源采取更为严格的要求。

  2003年,欧盟又对《塞韦索法令ii》进行了修订,扩大了其实施范围,进一步强化了安全距离、应急预案、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要求。

  1984年11月19日凌晨,墨西哥城的一座液化石油气站发生爆炸。这场大爆炸发生5时45分,许多人还在熟睡中,许多居住于简陋房屋中的居民在睡梦中丧生。这场爆炸导致542人死亡,7000多人受伤,35万人无家可归。

  爆炸发生在墨西哥城西北部的圣胡安德伊斯华德佩克工业区内,该地区设有墨西哥石油公司的集气设备、精制设备和储藏设备,以及7家民间公司的石油气储存、充气设施。发生爆炸的储气站共储存了80000桶液化石油气,其他几家公司也有30000多桶液化石油气。

  根据当时的报道,爆炸发生时,一家名为“乌尼瓦斯公司”的民营石油气公司正在向一液化石油气槽车充气。在充气过程中,石油气发生爆炸。紧接着,乌尼瓦斯公司和墨西哥石油公司的储存设施相继发生爆炸。爆炸引起的火柱高达200多米,一直持续了7个多小时才被扑灭。

  经核查,第一次爆炸后共引起了该工业区内的储气罐发生20次连锁爆炸,共有4台球罐和10台卧式储罐爆炸起火,共烧掉液化石油气11356立方米。

  最终墨西哥石油公司不得不下令关闭阀门,切断从全国各地向首都运送石油和煤气的所有管道,才控制了灾情的扩展。

  1984年12月22日,墨西哥联邦检察署公布了事故调查报告。报告称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储气站内部一条连接球形及卧式储罐的管线发生龟裂,液化石油气泄漏并形成蒸气云滞留,由该厂内部的企业燃烧器引火,导致蒸气云爆炸并引起大火。

  事故调查报告也指出,厂区太接近住宅区是造成此次爆炸事故人员受伤或死亡惨重的重要原因。工厂附近住宅人口过多,以至于爆炸发生后造成重大人员受伤或死亡。报告说明,根据蒸气云直径,民房与工厂至少应相距500米,而相距1000米则更加安全。

  据报道,爆炸发生时,墨西哥城所在的墨西哥谷地共有75家石油和石油气仓库。此次石油气大爆炸后,墨西哥舆论界开始反思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建设大量化工厂、存放大量易燃物是否妥当。

  墨西哥城作为墨西哥首都,加上推行工业化计划,迅速集中了墨西哥全国22%以上的人口。在这样人口庞大的巨大现代城市中,若发生化工品爆炸等环境污染事件,就会因回旋余地太小而造成惨重损失。这次爆炸事件发生之后,当地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疏散了工业城附近的120万人。

  1986年11月1日深夜,瑞士北部瑞法边境莱茵河畔的化工重镇巴塞尔,人们还在沉睡中,便被巨大的爆炸声和火警声惊醒。巴塞尔最大的化工生产基地桑托兹(sandoz)公司编号为956号的化工品储存仓库发生大型火灾,大量化学品泄漏。

  环境专家估计,这场化学品泄漏给莱茵河带来的生态破坏至少需要10年才能修复。

  因其对莱茵河造成的毁灭性的影响,这次事故被称为是“水工业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污染事故被列为世界“六大污染事故”之一。

  当年亲历这一恐怖事件的巴塞尔居民藤格回忆说,人们在睡梦中听到警报声,要求全镇居民立即关闭窗户和大门,并配合警察紧急疏散。

  许多人连外衣都来不及穿,穿着睡衣就钻进汽车往城外跑。整个天空亮得如同白昼,爆炸声一声接着一声……滕格说道:“那情景就如同是外星人侵入了地球一般。”

  着火的桑托兹化学品仓库内满满当当堆放着数万吨剧毒化工制品和原料。这次大火造成了欧洲现代史上最大的环境破坏,装有约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有毒物质随着大量的灭火用水流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

  桑托兹公司事后承认,这些剧毒化学物质包括824吨杀虫剂、71吨除草剂、39吨除菌剂、4吨溶剂和12吨有机汞等。有毒物质形成70公里长的微红色飘带向下游流去。事故造成约160公里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约300公里范围内的井水受到污染影响不能饮用。

  莱茵河中大量鱼类死亡,15万条莱茵鳗鱼陈尸河面,堆积如山的死鱼使莱茵河两岸臭气熏天。

  在这场事故发生后的10多年间,巴塞尔的许多居民患上了许多怪病。医疗专家们表示,“除了这次化学事故之外,找不出更好的理由解释巴塞尔当地居民为何会患这些病。”

  由于瑞士境内的莱茵河是整条莱茵河流的最上游,事故发生后,莱茵河沿岸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定量供水。

  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达865公里,德国遭受损失最大,为治理莱茵河投资的210亿美元付诸东流。在接近入海口的荷兰,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

  事故发生后,法国环境部长当年要求瑞士政府赔偿3800万美元,以补偿法国渔业和航运业所遭受的短期损失、用于恢复遭受生态破坏的ECO的中期损失等。最后桑托兹公司支付了赔偿金。

  此次事故的一大特点是受害国家沿莱茵河流域分布,涉及瑞士、德国、法国、荷兰等四国的多个沿岸城市,其赔偿协调、应对措施也需要多个国家的协调。为此,法国、瑞士、德国共同成立工作组,用以改进和完善信息交换系统和紧急联系机制,并就防止和减轻污染损害采取的措施达成共同协议。